Home / 回顧與展望 / 籌備經過與規劃
政研所籌備處的成立是和中研院發展基本社會學科的目標相結合的。在民國八十三年七月第二十一次的院士會議當中,人文組的院士們提議在人文學和社會科學的方面,各研究所將來的發展應以單一學科的型態為原則。當時曾經擬定各學科研究所的設立階段表,其中即建議成立政治學研究所。在民國八十六年中研院中長程學術發展規劃會議的分組研議報告,以及八十七年「中央研究院發展藍圖」當中,具體地建議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應於十年內逐步完成政治學、法律學、心理學等基礎學門的設所規劃,以加強社會科學的基礎研究。
因此中研院就在八十八年十月正式成立了政治學研究所規劃委員會,由胡佛院士為召集人,而在十月二十一日召開第一次的會議,其後並召開多次的會議。規劃委員會在了解當前國內政治學發展現況與各項可資運用的資源之後,根據中研院作為國家最高學術機構的使命與地位,考慮政治科學發展的方向及我國政治變遷的特色,開始籌擬設所規劃案,並決定數項設所的基本構想:
第一: 規劃研究的領域必須具有基礎理論價值,對於深化國內政治學的研究具有帶領作用。
第二: 研究科目與議題領域宜慎加選擇,不宜太多,俾能集中資源、追求卓越。
第三: 研究方向應與國家需求相結合,一方面可以產生具有較大社會效益的學術成果,一方面可以充分運用比較優勢,爭取在國際學術界的表現。
第四: 研究結構宜具彈性,以便研究人力可以相互交流與搭配,發揮跨科目的研究效果。
第五: 在整體規劃上作階段性的設計,以配合政研所在成長階段的不同需求。
依據上述的基本構想,設所規劃案起草小組在八十九年七月提出規劃案的第一次草案,在九十年九月提出第二次草案,經起草小組多次協商後定稿。當前政研所的規劃基本上就是依循此一草案所訂定的原則。在這一段規劃工作進行的過程當中,楊國樞和朱敬一兩位負責人文與社會學科的副院長都給予極大的支持與鼓勵。
在政研所規劃案進行的同時,也展開了核心研究團隊的組成工作,並且開始尋覓適合的籌備處主任。在民國九十年八月,朱敬一副院長與李遠哲院長先後與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國科會政治學門召集人吳玉山商談,確定其同意擔任將來政研所籌備處主任的工作。至此政研所的規劃已經更為成熟,並確定可立即進行籌備處成立的準備工作。
九十年九月二十日,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設所學術諮詢小組成立,並於二十三日在中研院召開了第一次會議,選出胡佛院士為召集人,其成員尚包括吳玉山、朱雲漢、黃紀、關信基、牛銘實、林正義、梁其姿、賴景昌諸先生,並通過了上述的設所規劃草案。十月十一日院務會議通過了政研所的設所規劃案,十月二十日院士評議會也予以通過。十一月二十一日中研院發函總統府,報請准予設立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經總統府徵詢行政院之意見後,於九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函覆中研院同意成立。
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設所學術諮詢委員會也於三月二十二日起正式成立。仍由胡佛院士為召集人,吳玉山等八位先生擔任委員。其後政研所學諮會在四月十五日召開第一次會議,討論新聘人事案,並且通過政研所的英文名稱為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cademia Sinica,英文簡稱為 IPSAS。
在院務會議通過政研所的設所規劃案之後,經由朱副院長協調,歐美所林正義所長與近史所呂芳上所長均慨然同意出借近美大樓和近史所部分空間供政研所籌備處使用。在新建的社會科學大樓尚未完成之前,政研所籌備處便在近美大樓二樓左翼與近史所舊大樓B棟的一、二樓左翼開始運作。
政研所籌備處正式成立是在民國九十一年八月一日。在政研所籌備處成立之時,共有專任研究人員吳玉山、朱雲漢、林繼文等三人,另合聘黃紀為研究員。日後陸續進用新員,籌備處規模乃不斷擴大。在九十五年底,中研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大樓落成,政研所籌備處乃遷入其北棟之五、六樓(其中六摟之一部份借予台史所使用),研究空間獲得一定程度的舒展,而有利於本所的持續成長。
其後數年之間,由於本所無論就進用人員、確立主要研究領域、設立研究群組、添購圖書資訊設備、展開各項學術活動、發表研究成果,與建立學術地位等各項任務均達成計畫目標,因此乃於民國一○○年六月廿七日向學術諮詢委員會提出了「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成所計畫書」,而獲得通過,並由學諮會向院方建議正式成所。九月廿二日,院務會議通過了政治所的成所計畫書,並呈送評議會審議。一○一年四月十四日,中研院第廿一屆評議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政治所正式成所,並報請總統府審議,而於七月廿三日獲得同意。本所乃於一○一年八月一日正式成立。
十年淬礪,終成一劍。